HJ 579-2010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
5.1一般规定
5.1.1 为防止膜降解和膜堵塞,须对进水中的悬浮固体、尖锐颗粒、微溶盐、微生物、氧化剂、有机物、油脂等污染物进行预处理。
5.1.2 预处理的深度应根据膜材料、膜组件的结构、原水水质、产水的质量要求及回收率确定。
5.1.3 进水温度范围:当 pH 2~10 时,运行温度 5~45℃;当 pH 值大于 10 时,运行温度应小于35℃。
5.2 微滤、超滤系统的预处理
5.2.1 去除进水中悬浮颗粒物和胶体物,可采取混凝-沉淀-过滤工艺。可加入有利于提高膜通量, 并与膜材料有兼容性的絮凝剂。
5.2.2 微滤、超滤系统之前宜安装细格栅及盘式过滤器。在内压式膜系统之前,盘式过滤器过滤精度应小于 100 µm;在外压式膜系统之前,盘式过滤器过滤精度应小于 300 µm。
5.2.3 当进水含矿物油超过表 1 数值或动植物油超过 50 mg/L 时,应增加除油工艺。
5.3 纳滤、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
5.3.1 防止膜化学氧化损伤,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或在进水中添加还原剂(如亚硫酸氢钠)去除余氯或其他氧化剂,控制余氯含量小于等于 0.1 mg/L。
5.3.2 预防铁、铝腐蚀物形成的胶体、黏泥和颗粒污堵,可采用以无烟煤和石英砂为过滤介质的双介质过滤器去除。
5.3.3 预防微生物污染,可对进水进行物理法或化学法杀菌消毒处理。
5.3.4 控制结垢,加酸可有效控制碳酸盐结垢;投加阻垢剂或强酸阳离子树脂软化,可有效控制硫酸盐结垢。
5.3.5 微滤或超滤能除去所有的悬浮物、胶体粒子及部分有机物,出水达到淤泥密度指数(SDI)≤3, 浊度≤1 NTU,可有效预防胶体和颗粒物污染和堵塞膜组件。
6.1 一般规定
6.1.1 应依据原水水量、水质和产水要求、回收率等资料,选择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艺。设计资料调查表见附录 B。
6.1.2 采用接触过滤工艺处理低浊度污水时,投药点与过滤器入口应有 1.0 m 距离。
6.1.3 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时,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处应投加杀菌剂。
6.1.4 还原剂和(或)阻垢剂,应投加在保安(过滤精度小于等于 5 µm)过滤器之前。保安过滤器须安装压力表。
6.1.5 为防止预处理加酸、加氯造成管道及设备的腐蚀,在纳滤、反渗透系统的低压侧,应采用 PVC管材及连接件,在高压侧应采用不锈钢管材及连接件。
6.1.6 膜分离系统浓水,应处理后达标排放。
6.1.7 一级多段纳滤、反渗透系统压力容器排列比,宜为 2∶1 或 3∶2 或 4∶2∶1 或按比例增加。
6.2 微滤、超滤系统设计
6.2.1 工艺设计参数包括:
1) 处理水量,m3/d;
2)处理水质;
3)膜通量,m3/(m2·d);
4)操作压力,MPa;
5)反洗周期,h;
6)每次反洗时间,min。
6.2.2 工艺流程:微滤、超滤系统的运行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;组件排列形式宜为一级一段, 并联安装。推荐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1。
6.2.3 基本设计计算
6.2.3.1 产水量按式(1)计算:
qs = Cm × Sm × qo (1)
式中:
qs——单支膜元件的稳定产水量,L/h;
qo——单支膜元件的初始产水量,L/h;
Cm——组装系数,取值范围为 0.90~0.96;
Sm——稳定系数,取值范围为 0.6~0.8。
设计温度 25℃,实际温度的波动,可用式(2)修正产水量的计算:
qst = qs × (1 + 0.0215)t-25 (2)
6.2.3.2 膜组件数按式(3)计算:
式中:
Q ——设计产水量,L/h。
6.2.3.3 浓缩液的浓度、体积可按式(4)计算:
式中:
ρ——浓缩液的质量浓度,mg/L;
ρ0——进料液的质量浓度,mg/L;
V——浓缩液的体积,L;
V0——进料液的体积,L;
R ——污染物去除率。
6.3 纳滤、反渗透系统设计
6.3.1 工艺流程
6.3.1.1一级一段系统工艺流程:进水一次通过纳滤或反渗透系统即达到产水要求。有一级一段批处理式、一级一段连续式。推荐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2、图 3。
6.3.1.2 一级多段系统工艺流程:一次分离产水量达不到回收率要求时,可采用多段串联工艺,每段的有效横截面积递减,推荐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4、图 5、图 6。
更多标准内容点击以下链接获取标准全文:
下载地址:《HJ 579-2010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》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